新闻资讯
ph

为了生命科学的人生!做科学就是做人!赵国屏院士在杭高院的这一讲,值得你点进来!

2023-02-15


儿时的你

 

是否也曾有那闪光的科学梦想是否也曾励志拼搏,像那雄鹰翱翔天空是否也曾梦想报效家国,为家国建设奋发图强不忘初心,方得始终来杭高院HIAS讲堂院士公开课走近赵国屏院士的科研历程聆听他的人生感悟

 

11月20日下午,国科大杭高院迎来了本学期的第二堂院士公开课,由赵国屏院士为大家做题为《不忘初心,方得始终——为了生命科学的人生》的讲座。赵院士从自己的成长经历讲起,结合自己科研生活中的有趣事例,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堂生动的公开课。

 

 

 

赵 国 屏

 

 

分子微生物学家。参与启动中国基因组学及相关生命“组学”研究,克隆若干遗传病致病基因;主持若干重要微生物的基因组、功能基因组、比较和进化基因组研究,解析SARS冠状病毒分子进化机制。在细菌代谢酶乙酰化组和肠道微生物组等领域作出开创性工作。组建并领导中科院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,在酵母染色体重构,代谢流量组研究,天然化合物细胞工厂制造,基因编辑技术研发等方向上,实现重要突破。组建生物医学大数据中心,为建设国家生物医学大数据综合性服务平台,开展基础性预研。

 

主持人简短的介绍后,赵国屏院士走上讲台,虽然头发花白,但是精神矍铄,始终面带微笑,声音沉稳而有磁性。他借用孔夫子的一句话开始了这次讲座,“吾十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欲,不逾矩”。从少年时期的科学求学梦到七十岁的”从心所欲“,赵国屏院士向大家讲述了自己各个年龄阶段的科研经历和感悟。

 

 

 

 

“不忘初心,方得始终。”讲座开始时,赵国屏院士这样总结自己的初心:

 

过去30年,我随中国改革开放的事业成长,从插队知青、大学生,到出国留学获得博士学位;从研究农业、微生物学、生物化学,到基因组学;从大队书记、学生会主席、大学教师、公司经理、实验室主任、研究院所领导,到国家研究中心主任……无论在何种情况下,我热爱生命科学,热爱中国人民之心不改;我也始终享受从事生命科学研究,服务中国人民的幸福。

 

 

十五而志于学。少年时偶然间从一份科学画报上看到的关于病毒的介绍,“病毒是有生命和无生命的边界”,瞬间激起了他对生物研究的浓厚兴趣。少年时的赵国屏从此立志要学生物,要“帮助医生把看不好的病看好”。

 

 

 

凤凰卫视纪录片《蒙城来的知青院士》。

 

中学毕业之后,赵国屏来到农村插队,这是他人生的第一所“大学”。此时的他意识到,要在贫穷年代把农业搞好,要从梦想回归现实,首先就是要在农村养活自己。而这十年对赵国屏来说至关重要,插队落户建设新农村的精神,成为他以后科研路上不怕吃苦、上下求索的不竭动力。

 

赵国屏和知青、农民们在一起。

 

赵国屏讲到自己在农村插队期间做过的一次实验,当时他在田间做一个关于菌肥的实验,采用对照的实验方法,需要在一垄土地上施这种肥料,而另一垄不是肥,从而实现对照比较两组庄稼的生长状况。可是实验还没开始,他就被边上的农民朋友指出了错误,施加菌肥的那一垄因为含有豆饼,所以肯定长的比另一组好。赵国屏一下子意识到自己在设计实验对照组时发生了错误。讲到这,赵国屏提醒在座的同学们,在进行科学实验的过程中,应该时刻注意设置对照组的严谨性,才能保证最终实验的准确性。

 

 

 

三十而立,不断求学。在三十而立的年纪,赵国屏考上了复旦大学,正是在这里,广而精的基础教育,勤与能的能力培养,让他不仅兼顾学生工作,也为日后的科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他回忆自己在大学期间,做过很多班干部,做了很多学生工作,当他谈到这些跟科研间关系时,赵国屏说,“做学生干部,是对人民有帮助的,而且对自己也有很大的提升作用。”

 

赵国屏和妻子俞自由。

 

复旦毕业后,赵国屏听从内心的想法,选择前往美国普渡大学深造,继续科研。他回忆起自己的留学经历,当时第一年的学习任务就让他遭受了磨砺,第一年要上八门核心的生物化学课程,不仅课程听不懂,做实验的时候还不会做。但是这都没有难倒他,课程听不懂就在讲台上摆个录音机,把老师讲的录下来,生物化学是薄弱科目就去找相关的外文教材,一口气啃下五本相关教材。

 

讲到这,赵国屏再次强调基础的重要性,比如有效数字的计算,虽然大家都学过,但是大多数人不一定真的能算对。他回忆起自己大学时期,实验课的老师要求他们第一年的有效数字必须手算,对此,赵国屏用了风趣幽默的比喻,在金庸小说《笑傲江湖》中,令狐冲之所以能练成绝世武功——“无招胜有招”的“独孤九剑”,与他之前已经习得五岳剑派等各式各样的武功有很大关系,因为他已经拥有了强大扎实的基础。他也借此提醒大家,做科研一定要夯实基础。

 

 

四十不惑,学成归国。归国后,他先在上海普罗麦格公司当了两年经理,之后又继续投身于科研。赵国屏说,这一阶段给他最大的启示是如何选题。在做科研项目时,应该注意做什么与不做什么,做过什么与做成过什么,这都是在选题阶段很重要的选择。

 

 

五十而知天命,为中国科研事业发光发热。赵国屏引用了鲁迅先生在《热风随感录四十一》中的一段话,“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”“有一分热,发一分光”,这是他当时的心态,敢于从头学起,愿为祖国建设奉献一份力量。从人类基因组的研究到成功完成定位克隆,打破西方科学家的“专利”,再到SARS的研究,赵国屏一直在突破自我 ,改造自我,为祖国的科研事业不懈奋斗。

 

赵国屏讲到了做科研会碰到的四个节点:选题、立题、解题、结题,并分别就这四个方面,给了大家一些建议:

选题:兼顾重要性、必要性、创新性和可行性;

 

立题:设计研究方案的前提,是回答科学问题的假说,在假说基础上构思,必须考虑可行性和可靠性;对预期产出,至少有两个层次:对假说是accept还是reject?如果accept,如何深入?

 

解题:研究思路方面,要在研究策略基础上将实验方向具体化,多了解各种背景情况,多综合思考;实验设计方面,要有明显的对象特点,注意操作方法、规范、实验的尝试和数据收集;设置对照时,不可能“彻底”完全,但是,关键的对照一定要“全”,不能自己骗自己;

 

结题:图表为骨,摘要为纲,最好是先写摘要,也可以边写正文边写摘要(或写完正文写摘要);摘要与正文要一致,正文改了,摘要也要改;拒绝空话,直指实验结果;言必达义,Say what you mean, mean what you say. 避免重复用词,避免复杂的长句子等。

 

 

六十到七十的年纪,赵国屏院士仍然在科研岗位上发光发热。对生物学领域可研究的问题和研究中的问题,他有了更多的思考。从基因组学,系统生物学到微生物组,表型组,从生物信息,大数据到生物医学大数据,从合成生物学到颠覆性技术创新与产业转化,赵国屏院士一直在探索与突破。

 

 

谈到系统生物学到精准医学的发展时,他说道:“这些东西最原始的产生都是数据,一旦把数据和数据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,就有了信息,而把信息之间的网络、途径架构起来就形成了知识,知道因果关系,知识达到最高层次。但是光有知识还不能为人民服务,知识还要变成医院的工程和医生的智慧,这个时候才能达到精准医学的目标。”

 

讲座最后,七十二岁的赵国屏院士用自己多年的人生经历和科研历程,告诫大家“做科学就是做人”,应该做到“胸怀大志,勇担重任,仰望星空,脚踏实地”,做到“改造自我,认真学习,实事求是,融通创新”。
初心不改,纵使科研路上有诸多坎坷,仍要砥砺前行,只争朝夕,不负韶华。